海南橡膠:多措并舉提效能,破生產難題
海南橡膠多措并舉提效能,破生產難題
技術做良方 停割不停產
原料分揀、破碎、清洗、除雜……3月17日,在位于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的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橡膠)金橡公司金隆橡膠加工分公司(以下簡稱金隆分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配合默契,有條不紊地生產子午線輪胎膠。
車間里熱火朝天,可往年并非如此。“過去,在每年冬春時節的橡膠停割期,車間都會停產休整。”工人黃文新說,但今年,許多新變化在企業發生,從而讓生產不停歇。
黃文新口中的新變化得益于企業轉換生產思路的一系列舉措。今年,海南橡膠緊密結合開展能力提升建設年活動和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深入一線破解加工堵點,以推進生產線技改、擴寬原料收購渠道等多重舉措,保障“停割期不停產”,進一步提升產業效能,帶動職工增收。
3月17日,在金隆橡膠加工分公司,工人正在切割子午線輪胎膠。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攝
一個難題
季節局限,投入產出比低
在金隆分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身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忙碌地施工作業,各種機械有序運轉,不停地發出“嗡嗡”的聲音,一派繁忙場面。
“工廠有全乳膠和子午線輪胎膠兩種生產線,其中全乳膠生產線主要針對新鮮膠水加工,目前在停割期,主要運轉的是子午線輪胎膠生產線。”金隆分公司總經理林德穎介紹,子午線輪胎膠生產線的加工原料是雜膠,較之新鮮膠水,更易存放,可以在停割期錯峰加工。
金隆橡膠加工分公司雜膠車間現場一派繁忙景象。海南農墾報記者 王明月 攝
農業生產因時而動,季節性特征明顯,天然橡膠產業也并不例外。每年冬春時節,氣溫降低,橡膠林逐步減產進入停割期,需要人們對其進行施肥、防病等管護工作。
在我省,橡膠林的停割期一般是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初。往年,隨著新鮮膠水斷供,工廠通常也相應進入停產期。
“既然雜膠存放期較長,為何往年工廠在停割期不進行雜膠加工?”在走訪過程中,海南日報記者感到疑惑。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劃算。”面對記者的疑問,林德穎解釋,此前,相較全乳膠產品,子午線輪胎膠的收益較低,且生產成本不低,如果工廠僅加工雜膠,邊際成本較高,投入產出較低。
這樣的顧慮不僅在金隆分公司存在。在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群英鄉的海南橡膠金橡公司金水橡膠加工分公司(以下簡稱金水分公司),該公司副總經理陳金華介紹,過去,生產子午線輪胎膠生產線效率較低,生產每噸干膠總動力成本約為530.7元,而與之相應的收益卻不能極佳地覆蓋成本。
一次探索
技改良方,破解生產難題
成本與效益,是影響企業決策的決定性因素。
一邊是長達近4個月的停產期,一邊是性價比不高的投入產出比,海南橡膠全面沉入生產一線,梳理加工生產的每一環節,決心找準破題之舉。
“如何降低加工成本,是我們思考的首要問題。”海南橡膠金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何俊介紹,實際上,從去年開始,海南橡膠便結合“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全面梳理橡膠產業鏈條發展的堵點、難點。“我們組織人員深入各加工廠,充分調研,總結出雜膠加工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在此過程中,調研組發現,雜膠加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過去雜膠加工的子午線輪胎膠除雜性能低,需經過二次壓縐才能生產出合格品,不僅加工效率低,且浪費了大量人工成本及動力費用。
為此,金橡公司于2021年制定《橡膠初加工技改創新工作方案》,組織多個技術專班在生產一線開展試點工作,以技術改造作為良方,破解生產難題。
金水分公司成為首個“吃螃蟹”的基層加工企業。去年8月,該公司啟動雜膠生產的技改工作,成立雜膠生產線技術改造攻堅小組,并投入88萬元,在原有設備基礎上,新增錘磨機、攪揉機、螺旋輸送機和不銹鋼輸送機各一臺,并對籠滾篩、斗升機進行改造。
“改造后,生產線不再需要二次壓縐,極大提升了單位產能,降低了動力和人工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陳金華算了一筆賬,改造后只需壓縐一次,每噸干膠動力成本降至388.6元,節約成本184.9元。
金水分公司的技改經驗很快在各加工分公司推廣開,金橡公司共投入約300萬元推動技改工作,目前金山、金水、金晨和金隆已完成雜膠生產的技改工作,全年可節省加工成本超過800萬元。
一處新機
能力建設,促進發展提質
為了進一步降成本、提效益,海南橡膠旗下各企業從原料儲備、產品銷售等方面加強業務交流和產業協同。
“相對低廉的原料也是保證加工持續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條件。”何俊介紹,借助橡膠原料收購區域協同體的建設,金橡公司積極主動與島內雜膠原料供應商對接,提前做好雜膠原料的收購布局和進廠存放準備工作。
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7日,金橡公司共囤積雜膠原料總量約6100噸,充分滿足各加工分公司的“停割期不停產”的加工需求。至截稿時,已加工雜膠干膠4000余噸,同比增長60%以上。
同時,金橡公司與龍橡公司加強業務協同,借助后者的市場和貿易渠道,提前鎖定訂單,實行“以銷定產”模式,保障了“停割期不停產”時期的產品銷路,提升效益。
“企業增產,對我們也是件大好事。”黃文新說,在剛過去的一二月份,他和工友們的收入每個月較去年同期平均增長了2000多元,“工資高了,我們當然更有干勁。”
來源:海南日報 記者鄧鈺 通訊員吳思敏